翻译与文化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离不开对所涉及的两种语言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否则就会犯错误。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典型例子说明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

操不同语言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体制,甚至操英语的国家内部如英国与美国也存在体制上的差异。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所导致的翻译误解,在我国学界已经出现了不少大的笑话。2005年,我国一所著名大学在人民大会堂庆祝该校一位教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Member of American Law Institute ),而且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的主要领导同志和美国驻华使馆的高级官员以及该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等主要党政领导同志都出席了这一庆贺仪式。从16日起,《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京报》、《法制日报》、《京华日报》、《律师日报》、《中国教育报》、《日照日报》等十多家媒体纷纷对此作出报道。后来,学者指出这实际上是翻译导致的闹剧。原来实为“美国法律学会”的American Law Institute被翻译成了“美国法律研究院”,其member理所当然地成了“院士”。按照我国的院士制度,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大事。孰知,此“院士”非彼“院士”!

再比如vice-Chancellor一词。许多词典都想当然地翻译为“(大学)副校长”。但实际上,这个词语在美国英语中的意思与在英国英语中的意思出入很大。在美国一些大学中,该职位相当于我国的“副校长”,但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一些大学,该职位却相当于我国大学的“校长”。这些大学之所以把“校长”称为vice-Chancellor,是因为很多英国大学都保留一个名义上的Chancellor,相当于“名誉校长”,这种校长只参加大学里举行的一些仪式活动,不负责学校行政事物,没有实际权力。20001212日,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董事会宣布,选举中国科学家杨家福为下一届chancellor,从200111日起任期三年。当时国内媒体都把chancellor理解为我国大学大权在握的“校长”予以报道并进行跟踪采访。然而,事实却有些令人难堪:杨校长到诺丁汉大学后,和中国留学生学者代表数十人见了面,聚餐、合影后,便打道回上海了。(张顺生,2006

对历史的无知也会导致翻译误解。细心的人会发现,我国目前的人名、地名翻译比较随意,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如美国的州名New York被音译为“纽约”,而New Jersey却被翻译成“新泽西”。为什么同是地名,同一个单词New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到底如何译才算是正确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相关的历史。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形成后来美国的最早的殖民地是一批英国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虽然背井离乡,但仍念念不忘母国,许多地名都直接取自英国地名,但为了与原来的地名加以区别,增加了一个New字,如New England(新英格兰),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州),New Jersey(新泽西)都属于这种情况。New York也不例外。其历史大体如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各国殖民者纷纷涌来建立殖民贸易点,这里逐渐形成自由港,这就是纽约的前身。1524年,意大利人来到河口地区。1626年,荷兰人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廉价买下曼哈顿岛建立贸易站,并按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名字,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rmsterdam)。1644年,英国舰队开到这里,荷兰人自知无力与之抗争,将新阿姆斯特丹拱手相让。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这片地方交给他的弟弟管辖,于是,国王的弟弟便将自己的领地从英国的约克郡(Yorkshire)迁到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地名改为New York。因此,毫无疑问,该地名与前面的地名一样应该翻译为“新约克”才符合历史。

 


White House翻译成“白宫”则是由于对美国民主制度不了解而导致误译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讨论其翻译错误之前,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该名字的历史由来。最初总统住地曾有过不同的称呼,如the President's Palacethe President's Housethe Presidential Mansion等。官方文件中使用的名称是Executive Mansion1814年,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大楼被烧毁,重建后的总统府漆成了白色。1901年(有的说是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采用White House这一名称,全称是Whit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