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素养

 

翻译,学过英语的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既要有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要至少具备四种基本素质,即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知识,翻译工具的运用能力。要想在翻译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应该朝着这些方面去努力。

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态度。翻译是件苦差事,不求甚解、不了了之、粗心大意的态度是绝对做不好翻译的。从理解的角度来说,译者不仅需要了解原文大意,而且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对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尤其是碰到内容生蔬、文字古老、涉及专业背景的材料,就更加伤脑筋。在表达过程中,可能一时找不到好的词句,要苦思闷想多日。汉译英时,稍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拼写错误。总之,没有执着、敬业的精神,会导致译文粗制滥造、不堪卒读。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从事翻译的基础。不仅要熟练掌握译出语,而且要精通译入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英语专业学生不重视汉语学习,汉语表达水平差,有时句子意思明明知道,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很平淡,缺乏文采,不能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如:

The facts are more prosaic than the legend.

A. 事实比传说要更平凡。

B. 事实并不如传说那样神乎其神。

第一种译文虽然把意思表达出来了,但很平淡。这是最常见的情况。第二种译文则充分发挥了汉语四字词语的优势,使译文形象生动。

汉译英也是如此。不掌握一些地道的习语、固定搭配和词语的地道用法,就只能满足于传达意思。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B. China has seen great changes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看到“发生”就想到take place,这是一般的译法,也是一般的汉英词典上所提供的译文。第二种译文中的谓语动词see也是大家常见的,但这种以时间或地点名词作主语与之搭配的习惯用法则是中国学生很少用的。虽然两句译文都符合英语语法,但第二种译文读起来要来得自然地道,而且用词简洁。

翻译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这点我们前面已经专门举例说明。这里要补充的是,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包括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知识,还包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我们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对狗的传统看法相差较大。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令人厌恶、鄙视的动物之列,反映在语言上,狗经常与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而英语文化中,一般人们都对狗有好感,喜欢把狗作为宠物来养,并视之为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在语言上,经常用之来指人,而且绝大多数不含贬义。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一些与狗相关的句子时,就需根据具体语境做相应处理。如:

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any new tricks.

A. 我是条老狗,学不会新东西了。

B. 我年纪太大,学不会新东西了。

第一种译文没有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采取直译的方法,在中国读者看来,这无异于自己骂自己,因此难以理解和接受。第二种译文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文化差异,采取意译的方法,摒弃了原文的形象,虽然在语言生动性上有所损失,但符合译入语习惯,容易为读者接受。

翻译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虽然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实践,但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了解一些必要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一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都把翻译工作看得很简单,以为懂一点英语,再弄来两本词典,便可做翻译了。这种翻译质量可想而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相差很大,不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就会拘泥于字词,无法摆脱原文的束缚,往往出现死译、硬译,令读者不知所云。如:

He always lives ahead of his salary.

A. 他总是生活在他的工资之前。

B. 他的生活开销总是超过他的工资收入。

第一种译文是不懂翻译技巧的结果。译者还可能振振有词,原文就是如此,译文非常忠实原文,但这只能算死译。第二种译文运用了增词法,增加了“开销”,并把ahead of转换说法,译为“超过”,读起来自然地道,意思简单明了。

 


翻译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丰富,这种知识总是有限的。英语和汉语都是词汇量非常大、成语非常丰富的语言,我们总会遇到不认识的表达方式。所以翻译过程中,使用工具书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史书等。遇到什么问题,知道查找什么样的工具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们用得最多的是词典。所以这里多说两句词典的使用问题。对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一两本词典是不够的,因为一本词典不管编得多好,总有不足和缺陷,其词汇量和用法总是有限的。不同的词典由于其侧重点不同,收词量不一样,尤其是习语方面相差比较大,可以相互补充。以but的用法为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以下简称《朗文》)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都列举了该词用作连词、介词、副词和名词的用法,但《牛津》词典第三版还收录了其作关系代词的用法,意思是who / which does not。如:

There is no substance but expands when heated.

所有的物质遇热膨胀。

翻译这句话时,要是不知道but可以用作关系代词,就觉得很难理解。但由于这个用法不多见,一般的词典都没有收录。所以除非多查几本词典,否则就解决不了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为何,《牛津》词典最新的第四版把这一用法给删除了。

翻译专业性较强的材料,由于涉及相关专业术语,还需要查阅专业词典。如翻译医学方面的材料,就不能不查医学英语词典。做计算机资料方面的方面,必须查阅计算机英语词典。可喜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快速、有效、简便的查询方式,既省时又省钱。目前,比较好的搜索网站有www.answers.comwww.baidu.comwww.google.com。其中www.answers.com对于解决英语理解方面遇到的问题非常有效,很多在一般词典上找不到的词语尤其是较新的词语或用法都能在此查到。www.google.com在汉译英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查证译文的地道性。把没有把握的译文输进去,如果有很多英语国家的人士使用,则说明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英语国家的网站。有些译文输进去后,也可能得到很多查询结果,但仔细查看相关网页会发现,其使用者仅限于国内,或查不到相关情况,说明这种译文(除非具有很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是不规范、不地道的。当然,还有许多的翻译网站可加以利用。

这里特别提一下汉英翻译。由于一般的汉英词典只是提供译文,不提供译文的词性,所以做汉英翻译时光查阅汉英词典是不够的,遇到没有把握或不懂用法的英语词语还要反过来查英英词典,才能保证用法正确、搭配地道。作为专门针对外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词典,《朗文》和《牛津》与其他词典不同,不仅提供读音、词性、意义,还专门对词语尤其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动词用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提供了相关例子,如:+ to